一袭白衣当戎装,他是大山深处的疾控卫士
时间:2022-01-26 来源:中国军网

退役返乡30余载,他一直奋战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第一线,先后从事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麻风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

在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斗中,他一袭白衣当戎装,构筑起大山深处挡在传染病和群众之间的一道铜墙铁壁,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用忠诚与行动诠释着退役军人和疾控卫士的双重使命担当。他就是四川省喜德县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李志明,大山深处的疾控卫士。

从军人到医生:到基层去到血防一线去

1983年11月,怀揣橄榄绿梦想的李志明离开家乡,踏上北上的列车,开启了4年军旅生涯。进入军营后,李志明苦练军事技能,先后干过汽车兵、通讯员、文书等岗位,一步一步地从一个懵懂少知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成长为一个军事本领过硬的中国军人。1987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87年9月,服役期满的李志明复员回到家乡。四年的军营淬炼,锻铸了他越是艰苦越向前的坚韧品质。本可以留在县卫生局工作的李志明,主动申请到距离县城70余公里以外的喜德县原红莫区血防站做一名基层卫生员,在一线为人民服务。

上个世纪90年代,血吸虫被群众称为借水作祟的“瘟神”。为了能够胜任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李志明一边努力工作、一边恶补文化知识。1988年,入职一年后的李志明,考入了凉山卫校在职医士班学习临床医学。在校期间,李志明拿出当兵的劲头,认真钻研学习业务知识,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毕业证书。三年的脱产学习一结束,李志明就马不停蹄地赶回原单位,回到了熟悉的岗位上。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虽然喜德县血防工作进入了传播控制阶段,但血吸虫病依旧威胁着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李志明回忆说:“那时候,我和同事经常从西昌市礼州镇步行十几公里,深入到红莫桃园开展防治工作。由于防护措施简陋,用于灭螺的含有剧毒的药水时不时地溅到医务人员脸上,刺激性较强的气体经常吸入我们的鼻腔,时间长了,一些同志患上了支气管疾病。”

“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烧炭的,仔细看原来是血防站的。”这一段顺口溜就是对当时“血防人”的真实写照。尽管条件异常艰苦,李志明和同事们仍然每天“全副武装”去查螺灭螺。更是因为如此,李志明更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在这日复一日、与天斗与地斗与螺斗的战斗实践中,李志明从一名对疾病预防零知识的退伍军人,逐步成为了疾控医疗战线上的一名精兵,逐步成长为一名真正的“血防人”。

1994年,在几代血防人的艰苦努力下,喜德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顺利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考核验收,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全县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又现“瘟神”:血吸虫病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1995年春,国家号召事业单位开展多种经营,多渠道多途径增收创收。但单位职工大都迟疑不决,没有人敢站出来吃这第一口螃蟹。“看我的!”李志明主动带头,从站机关分流出来,自费筹建血吸虫病防治专科门诊,不仅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且每年还为单位创收,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福利。

在勇于下海创建血防专科门诊的8年里,李志明为了更好地与病人交流,他从最基本的彝语口语开始学习,最后实现了“彝汉双语坐诊”,诊所成了彝族老乡的县城歇脚点,李志明成了彝族老乡信赖的亲人。

“喜德的血吸虫病防治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有的人觉得血防工作已经一劳永逸,便放松了对血吸虫病防治的政策支持。”凭着对血防病的特性认识,李志明深知,血吸虫病防治依然任重道远。

2005年7月28日,县血防站接到东河乡紧急报告,该乡瓦尔村出现多名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其中以儿童为主,疑似急性血吸虫病。果然,“瘟神”血吸虫病卷土重来。

疫情就是命令。时任业务副站长的李志明随即带领县血防站全体人员,火速赶赴现场进行处置。那次疫情共调查常住人口近1000人,查出急性血吸虫病人11例,慢性血吸虫病人19例,对全村人群以及牲畜进行了药物扩大化疗。由于疫情处置及时、措施得当,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杜绝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和蔓延。

经历这次疫情暴发,李志明积极向县委政府建言献策,广泛奔走呼吁。在他的持续推动下,各级领导和专家意识到血吸虫病防治是一场持久战,认识到血吸虫病流行的复杂性和反复性,绝对不可掉以轻心。2005年9月,喜德县血防站、防疫站、皮防站三站合一,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起常态化、专业化的血吸虫病防治机制,真正实现了全面保障,确保一旦血吸虫病再次来袭时能够打赢歼灭战。

善于思考的李志明一直致力于在实践中总结,收集整理撰写第一手资料。2013年、2018年分别编写了《喜德县1959-1989年血吸虫病30年回顾性调查报告》《喜德县1959—2013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汇编》《喜德县2013—2018年血吸虫病防治资料汇编》,采用图片、表格、文字等方式,全面总结和阐述了喜德县近60年来血吸虫病防治历程和经验,留下珍贵的历史资料。

投身下一场“战役”:从“血防人”变身“防艾人”

2005年,李志明再次转变身份——担任县疾控中心中心副主任,开始接管艾滋病管理工作,成为一名大山深处“防艾人”。

在大凉山,阻碍贫困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有两只“拦路虎”,一只是毒品,另一只就是艾滋病。作为前“血防人”,李志明没有“谈艾色变”,他勇敢地接过了预防控制艾滋病工作的艰巨任务。为了彻底摸清艾滋病感染者的分布信息,他带领艾滋病防治科室人员走遍了全县24个乡镇,进村入户调查摸底,首次建立了全县艾滋病工作的资料档案库。

2008年,中国-默沙东艾滋病防治项目在喜德县实施。李志明牵头在几个重点乡镇设置清洁针具交换点和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但由于大部分吸毒人员家属不了解针具交换和维持治疗能最大限度减少艾滋病的传播风险,常常误会疾控中心提供空针是支持吸毒,工作开展得异常艰难。面对大家的误解,李志明始终耐心解释。集中宣传效果不好,他就走进吸毒人员家中,一遍又一遍、一家又一家,面对面交流沟通,对其家属反复宣讲国家政策和艾滋病防治策略,直到他们认识到清洁针具的重要性后才转战下一家。

在打赢艾滋病防治这场战役中,李志明曾遭遇被感染人员故意滋事、老父亲生病离世等各种状况,但都没有让他停止前进的脚步。一名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后无理取闹,把感染责任推给李志明,多次到单位闹事,长时间打电话骚扰威胁,甚至砸开他办公室门等候,导致他1个多月无法正常办公。但李志明没有退却,依然与同事们一个乡、一个村、一个家庭地走访落地,用真诚、热心、优质服务推动该项目在喜德县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实施的3年间,李志明全程参与,为喜德县艾滋病防治模式及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20年,李志明因患病退二线,本可颐养天年、二线调养。但当他得知县上艾防形势依然严峻、艾防技术力量不足时,再也坐不住了。他找到领导,主动请缨参与喜德县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筹备成立等工作,担任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会长,积极跑州上、跑省上,为喜德县艾滋病防治争取到国家更多项目资金支持。

从退役战士到地方医士,从一名普通的卫生员到一名副主任医师,从“血防人”到“防艾人”。从业30多年来,李志明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付出心血、贡献力量,把自己的使命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紧紧连在一起。

戎装在身,保家卫国;白衣执甲,防疫为民,这就是李志明,一名普通而平凡的退役军人,一个坚守大山深处、情系群众生命健康的新时代疾控卫士的可爱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