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威远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锻造“集结号”志愿服务品牌,以志愿服务“小切口”做实思想政治“大文章”。在省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指导下,内江市威远县另辟蹊径,将志愿服务作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载体和生动课堂。通过精心打造“威远集结号”志愿服务品牌,紧扣“标准化建队、常态化力行、多元化激励”三大环节,成功探索出一条将思想引领与价值实现深度融合、将“橄榄绿”精神转化为“志愿红”力量的新路径,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落地生根、可见可感、富有实效。一是以“标准化”建队,筑牢思想引领“战斗堡垒”。强有力的组织是思想政治工作落地的根基。威远县秉持“优中选优、专业培育、动态管理”的原则,锻造出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志愿服务铁军。组织覆盖“一张网”。遵循“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原则,严格执行“自愿申请、逐级审核、注册登记、入队宣誓”的“四步”标准流程,成立了253支队伍,共有1800余名志愿者,建立起覆盖县镇村三级的严密组织网络,精准实现了“一村(社区)一队伍”的试点目标,确保了党的号召和组织动员能直达末梢、一贯到底。能力培育“一盘棋”。针对现代社会服务需求,县级志愿服务队下设心理疏导、应急救援、法律援助等5个专业分队,变“匹夫之勇”为“专业之为”。全年组织各类专题培训20次,覆盖300余人次,其中2名骨干被选派参加全国性示范培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应急处突能力显著增强。队伍管理“一条链”。制度是保持战斗力的关键。出台《退役军人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建立“日常表现+综合考评”的动态管理机制,每半年对队伍进行一次全面“政治体检”。近两年来,动态优化队员191人,确保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与纯洁性,使之成为一支真正让党放心、让人民信赖的坚实力量。二是以“常态化”力行,擦亮价值实现“先锋本色”。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服务大局、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中。威远县引导志愿者在火热实践中彰显军人本色,让“奉献”成为最鲜明的思想自觉。融入中心工作,争当“排头兵”。紧密围绕党委政府中心任务,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坚持“每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无论是参与农村面貌改善,还是开展“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大走访,亦或是承担清明祭扫、“9·30”烈士纪念日等重大活动的服务保障,在累计2000余场次的活动中,总能看到他们冲锋在前的身影。投身急难险重,勇做“逆行者”。组建15支应急救援分队,在防汛抗旱、护林防火等重要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累计参与护林巡查300余人次、扑灭山火3场、执行防汛救灾任务5次,安全转移群众500余人。特别是在东兴区“7·13”暴雨抢险中,32名志愿者星夜驰援,用忠诚与担当筑起一道“冲不垮的堤坝”,其事迹被《解放军报》专题报道,生动诠释了“若有战、召必回”的铮铮誓言。服务基层群众,甘为“勤务员”。创新推行“服务清单、群众点单、中心派单、服务送单、用户评单”的“五单”精准服务模式,形成需求与供给高效对接的闭环机制。全年响应并完成“点单”服务30余场次,派单率和好评率均达100%,有效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三是以“多元化”激励,凝聚尊崇关爱“磅礴力量”。有温度的激励,是激发志愿服务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威远县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并重,让“崇尚奉献”成为社会风尚,让“好人好报”真正深入人心。精神感召突出“仪式感”。打造具有鲜明特色与较高辨识度的志愿品牌形象,统筹资金20万元,统一设计并配发队旗、队标、队服等系列视觉标识,让“威远集结号”品牌家喻户晓。思想铸魂突出“信念感”。依托罗世文烈士史料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描红英名、敬献鲜花等沉浸式仪式,引导志愿者赓续红色血脉,筑牢信仰根基。价值回馈突出“获得感”。创新建立“活动换积分+积分换物品”激励机制,让奉献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全县已有1200余名志愿者凭积分兑换心仪物品,50余名优秀志愿者获得省、市、县各级表彰,志愿服务热情得到有效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