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泸州市江阳区泸师附小的国防教育课堂上,退役军人、一等功臣丰贵明结合作战经历讲述的英雄故事,让台下学生热泪盈眶。这是泸州市发挥退役军人优势推进全民国防教育的生动缩影。如今,238名退役军人军事教官、23名国防教育特派员活跃在酒城大地,以“绿·苗之梦”等品牌项目为纽带,构建起覆盖校园、社区的全民国防教育新格局。
机制创新,打造“445”模式激活退役军人优势
泸州市江阳区率先探索“社工组织+退役军人+中小学校”协同机制,创新推出“绿·苗之梦”国防教育志愿服务项目,构建起独具特色的“445”服务模式。项目以英雄故事汇、使命集结号等四类内容为核心,通过进学校、进社区、进场馆、进院所的“四进入”覆盖,搭配选课、优课、晒课、品课、赛课的“五环联动”推进机制,让国防教育精准触达不同群体。
为提升服务专业性,当地组建由宣传部门、教育专家及退役军人代表构成的7人专家团,采用“试教示范—模拟试讲—研讨交流”三步法打磨课程,已打造《泸顺起义的黎明枪声》等12门精品课程。今年5月,通过首届国防教育课堂评比活动,从15名退役军人选手中选拔出10名首批国防教育特派员,建立起专业化讲师队伍。
实践落地,“橄榄绿”浸润百万群众心田
“用我们的亲身经历讲课,孩子们听得进、记得牢。”特派员王海燕的话道出了退役军人讲师的优势。截至目前,江阳区国防教育志愿服务队已吸纳216名退役军人志愿者,走进50余所中小学开展军事训练、红色宣讲等活动40余场,覆盖学生3万余人次。在泸州市实验中学考点,服务队连续三年组建爱心送考车队,25名退役军人志愿者全程护航高考学子,今年更是为腿部受伤的考生提供“一对一”接送服务。
国防教育的触角已延伸至社区与社会各界。志愿服务队开展“国防文化社区行”10场,通过军事技能展示、装备展览等形式服务群众2万余人;联合退伍军人企业家慰问150名农村籍老兵,在传承红色记忆中厚植拥军情怀。市级层面更依托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等基地开展教育活动325场次,8万余人在沉浸式体验中强化国防意识。
长效深耕,从“盆景”到“风景”的跨越
作为连续九次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的城市,泸州正推动退役军人国防教育从特色项目向常态化机制升级。江阳区计划建立退役军人讲师资源库,启动教案编印与优课评奖工作,深化“供需对接+特聘签约”机制,让国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全市范围内,7980万元提质改造的烈士纪念设施成为教育地标,“清明祭英烈”“向烈士敬献花篮”等活动与“泸州功臣诵”专栏形成联动,持续凝聚强国强军力量。
“退役军人是国防教育的鲜活教材。”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绿·苗之梦”模式在全市推广,让更多“橄榄绿”成为滋养爱党爱国爱军情怀的亮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