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内江市紧紧围绕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动,聚焦军休干部最关切关注、最期盼解决事项,通过“硬件提质、服务升级、载体创新”三大路径,深入推进规范军休、荣光军休、康养军休、暖心军休、活力军休建设,多层次多维度打造有形和无形军休阵地,全面提升军休机构服务保障能力,军休干部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荣誉感更加提升。
升级服务空间,推进规范军休建设
针对部分军休机构面积狭小、用房老旧、配套不足等情况,扎实做好军休用房优化、项目申报实施等工作,持续提升军休硬件设施水平。一是优化机构用房。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资中县军休所落实原重龙卫生院新场所1500平方米。将威远县军休所搬迁至原武警中队营房,落实用房370平方米。将隆昌市军休所搬迁至隆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一楼,落实用房300平方米。二是实施重点项目。用好内江市军休所机构用房维修改造项目,对照星级建设标准,维修改造健身房、棋牌室、阅览室、活动室等683.5平方米,军休院落400平方米,新增办公设备、健身器材等42套。结合军休服务需求,支持东兴区军休所集中采购健身娱乐、办公设备等7套。联合市财政局向上申报隆昌市、威远县军休机构用房维修改造项目。三是改造老旧小区。整合部门资源,争取住建部门投入145万元,通过适老改造、完善配套设施方式,完成市军休所、资中县军休所老旧小区改造。
深化尊崇引领,推进荣光军休建设
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红色教育、资源挖掘、典型引领等,激励引导军休干部永葆本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一是激发初心使命。制度化邀请军休干部参加地方重大活动,集体重温入党誓词,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阅兵仪式,观看《志愿军》《堡垒》等红色电影,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江姐故里等市内外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常态化赴烈士陵园开展缅怀活动。二是编撰口述历史。邀请作协作家、摄影协会会员等专业人员入户采编,组织95%的军休干部及家属回顾历史、口述历史、还原历史,按照文字实录、视频实录相结合方式,编撰印制《军旗下的风采—军休人员“口述历史”》文字实录6册、视频实录3部,存入地方方志部门和市内高校图书馆。三是强化荣誉激励。印发《内江市军休机构政治文化环境建设内容清单》,统一军休服务标识,明确军休荣誉墙建设“四要素”(有姓名、有照片、有简要事迹、有个人荣誉)、荣誉室建设“两标准”(有展示柜、有个人荣誉原件或复印件),建设军休荣誉墙(室)6个,全覆盖上墙军休干部信息,收集展陈军功章、荣誉证书等66件。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设“军休老兵口述历史”专栏,展播军休老兵事迹14期。
加大合作共建,推进康养军休建设
聚焦军休干部康养需求,加强军休机构同医疗、养老、老干等单位合作共建,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创新推进军休工作发展。一是深化医疗共建。签约市中医医院、市中区人民医院等二甲以上医院6家,在市军休所联合市中医医院“院所合作”开办医疗服务点,按中医馆风格进行改造,每周一、三、五由医院委派专家到所医务室坐诊。在县级军休所推行“家庭医生”模式,为每名军休干部配备家庭医生,每季度上门巡诊。联合内江美年达健康体检中心为高龄军休干部免费筛查阿尔茨海默症。二是推进养老共建。签约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树荫康养中心等规模养老机构7家,明确在养老入住、全日制照护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针对部分就餐困难军休干部,通过定向开放退役军人事务部门食堂、主动融入社区食堂等方式,提供优质便捷助餐服务。三是加大活动共建。将军休工作主动融入老干、老年工作,积极协调地方老干部活动中心对军休干部开放,与市老年大学共建门球场2个600余平方米,组织10余名军休干部参加市县老年大学书法、绘画、舞蹈、声乐等特色培训班学习。加强同重庆毗邻地区合作,联合重庆市荣军院举行为期10天的军休疗养活动。
拓展集成服务,推进暖心军休建设
推行“亲情服务”理念,切实把军休干部当亲人、当家人,把军休干部的事当“家事”,将温情关怀融入每个细节,做到服务保障更有精度、更具温度。一是贴心开展服务。采取“每月定期联系、定人包户联系”方式,为每名军休干部明确“亲情联络员”,通过经常性嘘寒问暖,定期更新服务记录,及时解决问题困难,做到住院慰问、节日祝贺、生日祝福、纠纷协调、去世吊唁、问题解决“六个及时”,开展入户走访和电话联系1200余人次、医院探病57人次,协助办理丧葬事宜4人次,解决住房渗漏、下水管道堵塞、水电线路不通、家电维修等问题31个。主动举行“政务公开日·走进军休机构”,军休服务质量得到社会各界肯定。二是尽心提供保障。足额落实各类军休待遇,出台《内江市军休干部(军士)服务管理标准》,进一步明确服务内容和标准,将享受副师职待遇军休干部纳入市级行政机关地级干部医疗照顾人员范围,军休干部参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100%纳入地方医疗保障体系,对因病住院个人自付医疗费用给予80%的二次补助。三是精心组织活动。丰富军休活动项目,结合军休人员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因地制宜开设军休钓鱼组、书画组、摄影组、太极拳组、声乐小组等18个,常态化组织各类兴趣活动百余次。精心开展军休疗养,组织军休干部赴长沙、张家界、都江堰、宜宾市李庄镇、贵州省大方县、云南昆明等地疗养9次。
重作用发挥,推进活力军休建设
充分发挥军休干部优势,组织引导他们各展其长、服务社会,在各个领域展现军休形象、贡献军休力量。一是建好“红色宣讲员”队伍。印发《关于建好用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军士)“老兵宣讲员”队伍的通知》,组建军休“老兵宣讲员”队伍6支15人,结合“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时间段,把握学生“入学季”、部队“征兵季”、军人“退役季”等重要节点,赴市委党校、内江武警支队、内江十小、资中县西街社区等地宣讲21场,受众超过3800余人次,宣讲效果广受好评。二是建好“文艺轻骑兵”队伍。整合力量组建内江市军休门球队,联合市县门球协会、老干部局举办门球联谊赛、邀请赛3场。大力支持军休文艺、文学创作,1名军休干部担任市老研会副会长,9名军休干部加入地方门协、鸽协、作协,军休干部唐茂良发表11.5万余字的网络小说《雪域梦》,其作品《轮椅上的翱翔》得到《中国退役军人·军休增刊(2025)》刊载。开展军休送书画下乡活动4次,组织军休干部到东兴区顺河场、东兴区双桥小学等地送出书画作品600余幅。积极参加“四川舰”书画摄影征集活动,报送书法、绘画、摄影作品19个。三是建好“社区热心人”队伍。组织动员军休干部广泛参与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困难群众帮扶等工作,赴东兴区西林街道天河社区和资中县太平镇莲花桥村、石院村等地向留守儿童捐赠学习用具,捐资慰问烈士遗属、困难党员和群众近万元。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