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夕,一场跨越鄂豫川三省的红色接力在秦巴山脉间展开。通江县“烈士寻亲专班”跋涉近2000公里,先后赴湖北省红安县、河南省新县开展“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寻亲行动,为长眠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忠骨寻找血脉亲人。
作为川陕苏区首府,通江县素有"中国革命的露天博物馆"之称,境内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安葬着25048名红军烈士。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部分英烈身份信息残缺不全。自2024年启动“为烈士寻亲”专项活动以来,该县已整理发布5批次34名烈士寻亲信息,收集到寻亲线索20余条。
在鄂豫皖苏区中心烈士陵园,专班成员手持电子档案终端,与红安县工作人员展开“点对点”数据比对。两省工作人员通过核对参军时间、部队番号、战斗经历,牺牲时间和地点,成功锁定10余名疑似红安籍烈士的关联信息。
在新县寻亲座谈会上,根据通江县整理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新县籍烈士信息和新县整理的新县籍牺牲在川陕苏区的烈士名录,两地当即启动“红色档案共享机制”,通过档案比对、家谱溯源等方式展开联合调查。
此次跨省协作中,通江县与红安县、新县创新建立"三共三通"工作机制:烈士信息共享、寻亲线索共通、红色资源共研,实现档案通查、数据通联、祭扫通办。“这些年轻的生命当年从大别山走到大巴山,如今我们沿着他们的足迹让英魂归乡,这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通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感慨道。同时表示,无数英烈用热血浇灌革命理想,以生命铸就精神丰碑。“为烈士寻亲”既是对历史的温情回望,更是对初心的庄严承诺。这项工作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守望,肩负着告慰英灵的重托,我们将以敬畏之心、赤子之情全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