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蒲江的乡村大地上,一群“兵支书”褪去军装不改本色,通过政治引领激活经济动能,以组织建设凝聚干群合力,用红色基因涵养文明新风,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书写着“卸甲不卸锋”的动人篇章。
强化“政治引领”,努力实现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筑牢党建堡垒,引领产业升级。福田村“兵支书”叶伟以党建为引领,带领群众推广“两个替代”工程,建成500亩示范种植基地,辐射周边3500亩柑橘园,柑橘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牵头与铜鼓村合资建设冷链集散中心,带动200余人就业,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0万元。激活闲置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尖峰村“兵支书”李泽抵押家产筹得50万元启动资金,带动村民入股17万元,成立旅游公司,打造“一米菜园”、尖峰民宿等项目,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52.9万元,较2022年增长117倍,让荒山变身为网红打卡地。汇聚人才智慧,推动产业转型。玉龙村“兵支书”黄跃飞引入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70余名专家成立“乡村振兴智库团队”,通过“党总支+省级合作社+企业社会团体”产销联盟机制,落地10余个项目,创建玉龙柑橘产业品牌PAPO,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提升“政治能力”,努力实现与“组织活力”双向激活。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治理效能。炉坪村“兵支书”徐大全带领村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129名党员,践行“三改三到三知”和“五讲三风”,组建文明劝导队开展75场常态化劝导,使村庄蝉联“全国文明村”,党组织获评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创新治理模式,凝聚群众力量。朝阳社区“兵支书”李金龙创新“4321”基层治理模式,建设83个微网格党小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60余次、各类文化活动120余次,孵化社会组织13支,推动“微网实格”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社区荣获成都市百佳示范社区。发动群众参与,改善乡村环境。三义村“兵支书”蒲夏治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实施污水管网改造2000多米,清理沟渠4000多米,发动群众自筹14万余元安装路灯217盏,种植花草20000余株,让村容村貌焕发新气象。
赓续“红色基因”,努力实现与“城市精神”传承创新。挖掘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炉坪村“兵支书”徐大全在李家钰将军陈列室前,带领孩子们聆听革命故事,成立“爱国军事训练营”,培养“小小讲解员”讲述川军抗战故事,让红色基因融入村民血脉。融合乡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九尖村“兵支书”王进创新“邻里同心”项目,开展九仙山民俗文化艺术节、非遗民宿小剧场等本土特色文化活动,打造“1+N”多元共治空间,以文化为纽带深化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培育文明新风,提升乡村气质。天华社区“兵支书”詹炬带动社区与12家企业党组织结对共建,筹资60余万元建设红色广场、共享花园等项目,开展社企联建活动,通过多元参与培育文明新风,社区获评“最美社区花园”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