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24 日,当飞机降落在海拔 4411 米的稻城亚丁机场时,舷窗外三座刺破云层的圣洁雪山,正以雪域之巅的召唤,将我引向新的 “战场”—— 海拔 3800 米的稻城县噶通镇寒桑村。告别二十载西北边关的烽火岁月,我,一名2022年转业至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的退役军人,如今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扎根这片 “新故乡”,使命在肩,誓要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奋力书写属于退役军人的 “使命答卷”。
忠诚·转场:边关到乡山,笃行“再出征”
“若有战,召必回!”这融入血脉的军魂,在得知组织需要增派驻村力量时再次沸腾。舍小家,顾大家。父母的支持、爱人的理解、儿子稚嫩画笔下的鼓励,汇聚成我毅然背起行囊的力量,带着组织的信任与重托,踏上驻村征程。曾经是西北边陲的军营哨所,现在是雪域高原的藏寨村落,战场在变,忠诚与担当的底色从未改变。寒桑村,就是检验我这名老兵成色的“新考场”。
铸魂·扎根:支部强引领,党员树旗帜
脱下“国防绿”,融入“三农”情。驻村首夜,我便告诫自己:眼向下看,脚向下走,心向上贴!必须沉到田间地头,沾满泥土气息,把村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尖上。摸清底数是第一步。带领工作队,我走遍全村28户165名村民的门槛,精准掌握收入状况,倾听心声诉求,厚厚的调研笔记成为科学制定年度帮扶计划、精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基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我很快发现,寒桑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待进一步激发。为此,我协同村党支部,研究制定党支部“五个好”建设标准,推行党员干部“八个带头”要求。同时,创新设立无职党员岗位,明确“排查巡查瞭望岗”、“宣传宣讲形象岗”、“监督检查雪亮岗”、“调节调处和谐岗”等职责,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在乡村振兴前沿阵地高高飘扬,有效凝聚起党心民心。
攻坚·造血:产业求破冰,点亮“钱袋子”
寒桑村的星空璀璨,但村民的“钱袋子”却不够亮堂。“省厅帮扶后变化大,但集体经济还是单一薄弱,熊书记,得靠你带领大伙儿闯条新路!”村支书洛绒群真的话语,道出了关键瓶颈。
产业振兴是核心命脉!说干就干。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立足村情,反复研讨,锚定“盘活资源、精准施策、造血强村”目标,最终敲定三个发展方案。经不懈努力,积极向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及县级部门争取,成功推动150万元牦牛集中养殖项目落户寒桑。同时,利用乡村振兴示范村奖励资金10万元,建成2个高原蓝莓种植大棚。两大引擎轰鸣启动,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约15万元的稳定增收。
最考验韧劲的,是马场租赁谈判。为了村民利益,我和洛绒群真书记连续一个月“钉”在马场,与租赁方一笔一笔核算成本,分毫必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在我们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方最终叹服:“从没见过像你这样算草料都精确到小数点的书记!”年租金成功从3万元跃升至7万元。签约时,村会计颤抖的手在账本上划下红钩——那抹鲜红,是集体增收最有力的见证。
答卷·回响:兵心映高原,硕果缀寒桑
汗水浇灌终有回响。2024年,寒桑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3万元,是2021年(3万余元)的10倍;村民分红总额达19万余元,是2021年的5倍!分红大会上,村民们紧握我的手,幸福的笑容如格桑花般绽放:“熊书记,辛苦啦!扎西德勒!”这质朴的乡音,是最高的褒奖。
巍峨的雪山,默默注视着寒桑的变迁。这亮眼的数据,是党建引领下集体奋斗的结晶,是无数双手共同编织的致富梦想在高原沃土上结出的硕果。这,就是我用实际行动向组织和乡亲们交出的答卷——一名退役军人第一书记的答卷。字里行间,镌刻着“退役不褪色”的誓言;每一项增收,都回响着在党的旗帜引领下,乡村振兴铿锵前行的时代足音!(作者系四川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信访权益处派驻稻城县噶通镇寒桑村第一书记熊俊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