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巴中市巴州区:“三链融合”打造红色文旅新高地

时间: 2025-08-11 10:41 来源: 巴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体:

巴中市巴州区立足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的红色资源优势,通过整合红色资源、创新服务机制、赋能退役军人群体,推动红色文旅与退役军人工作深度融合。

聚焦资源整合,延伸“崇军+红旅”价值链

强化纪念设施保护。依托地域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资源库,编制《巴州区红色资源名录》,实施巴城红色街区、川北地下党遗址、大和杀牛坪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对界牌红军烈士陵园、川陕苏区总工会旧址、川陕省苏维埃总政治部旧址等核心资源实施集中连片保护,改善设施环境,恢复建设沿线红军石刻标语,挖掘搜集整理沿线红色歌谣、发生在巴州本地的三大战役红色故事,加快推进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

深挖红色资源内涵。27名巴中籍开国将军等革命英雄为主题,在草坝街特色文化街区打造双拥示范街,充分展示巴州璀璨夺目的红色文化,营造学习先锋、崇尚先锋、争当先锋的浓厚氛围。在津桥湖双拥公园和南池艺术广场融入巴文化、红色文化和城市发展变迁元素,打造集红色文化展示、民俗文化传承、旅游休闲度假等综合性的城市会客厅,年均开展国防宣传教育等主题活动200余场次。

开发精品红旅线路。依托红色文化景点,弘扬红军精神,发展红色旅游,打造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帅碑林、川陕苏区总工会、川北地下党旧址《奇章楼》《周家大院》《界牌红军烈士纪念馆》《沙廻坪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推出大和乡(杀牛坪战役)—清江镇(清江渡战役)—南龛山(巴城阻击战)红色旅游精品线路3条。全区红色景点年均接待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部队、机关单位、学校、社会团体及广大社会群众100余万人次。

深化业态融合,激活“崇军+产业”动力链

打造红色文创产品。建立健全巴州红色资源档案数据库和目录库,先后编制《巴州区红色资源名录》《红军历史1000问》《红色印记·巴州篇》等书籍,复排展演《望红台》《周永开》等红色舞台文艺精品,研发《红星向党》《永远的长征》等红色文化创意产品,挖掘制作“望红台”红色笔记本、曲“忆”红军系列灯具、红色文艺轻骑兵系列娃娃摆件等文创产品,多措并举加大红色文化传播。

加强产业振兴发展。在界牌村、梁大湾村等地推行“红旅+康养”模式,配套药膳茶园、高山养生馆等项目,同步发展枳壳、姜黄、丹参、白芍等道地巴药产业,开发“听红军戏、走红军路、吃红军饭”体验项目,优先吸纳退役军人就业。加强对傅彪、彭长春、陈仕勇等本地优秀“兵支书”先进事迹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促进红色旅游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

浓厚尊军崇军氛围。全域推行优待证优惠服务,区内4A级以上景区对全国退役军人免门票费,配套讲解预约优先服务。同步拓展交通、医疗、教育等优待项目,择优遴选命名拥军企业和门店243家,实现持优待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在区人民医院享受就医“六优先、四减免”等,让尊崇优待真正“一证通享”。

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崇军+保障”服务链

强化政策协同与资金保障。出台《巴州区加快发展文旅康养首位产业实施意见》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实施规划》等文件,将退役军人工作纳入其中,明确文旅、财政、人社、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职责。加大退役军人参与红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创办红色研学基地、文创企业等给予适当补贴,对全区创办红色文旅项目优先立项、创业贷款优先贴息。

建强服务阵地与人才梯队。全区22个乡镇(街道)和296个村(社区)退役军人服务站递进式提质改造,增设红色展陈区。服务站工作人员在高标准完成业务工作的同时,嵌入旅游咨询、文创展销、红色文化宣讲等。界牌村积极推行“红军食堂”,让游客在游玩的同时感受革命传统,追寻红色“乡村记忆”。实施“兵支书培育计划”,巴州区选拔46名优秀退役军人担任村支书。清泉村兵支书陈仕勇积极带动村民发展种养产业,回引38名村民返乡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深化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组建“巴山红”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吸纳退役军人240余名,创新融心、初心、红心、安心、暖心“五心服务模式”,深入社区开展“战斗英雄事迹”“老兵故事会”等,年均宣讲100余场次,定期到光荣院和敬老院开展爱老敬老、到烈属家庭开展关怀服务、到老旧小区参加秩序维护等志愿服务,有力发挥退役军人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