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基层动态

四川泸州:以“三维实践”书写退役军人关爱服务长效答卷

时间: 2025-09-01 16:20 来源: 泸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字体:

作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四川泸州始终把退役军人工作作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的“压舱石”,以“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为导向,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全市锚定“全域覆盖、精准滴灌、长效暖心”目标,联动市、县、乡、村四级力量,汇聚社会各界资源,对14.38万名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开展“地毯式”走访慰问(其中重点关怀对象3.6万人),成功探索出一条“有温度、有精度、有深度”的泸州特色路径。

构建“四位一体”协同格局,织密全域关爱网

打破传统退役军人工作“单兵作战”局限,泸州创新搭建“高位+部门+社会+基层”四位一体组织体系,推动各方力量从“分散发力”向“同向聚合”转变,实现服务无死角、关怀不缺位。

高位统筹“领头跑”,压实责任链条

市、县、乡、村四级主要领导主动扛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走进退役军人家庭。市级领导对接功臣模范、老战士代表,倾听战斗故事;县级领导聚焦困难退役军人,现场协调解决住房、医疗难题;乡村干部覆盖普通退役军人,传递政策温暖。形成“主要领导领着干、中层干部跟着干、基层人员扎实干”的工作闭环,确保走访慰问不走过场、不打折扣。

部门联动“齐步走”,打通服务堵点

20余个市级部门打破行政壁垒,建立“需求—资源”精准匹配机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针对退役军人就业需求,开设电商运营、机械维修等定制化培训班,为120余名退役军人“一对一”对接岗位;民政、医保部门联合梳理优抚政策清单,现场为退役军人解读医疗报销、低保申领流程;住建部门针对住房困难对象,开辟“退役军人绿色通道”,协助办理公租房申请。实现“一次走访、多重服务”,让退役军人少跑腿、多受益。

社会协同“并肩行”,汇聚多元力量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关爱服务。26家本土民企捐赠米、油、生活用品等物资超30万元,定向送达偏远乡村困难退役军人家庭;西南医科大学组建由内科、骨科专家组成的医疗服务队,深入社区、村组为85名行动不便的退役军人开展免费体检、用药指导;48支由退役军人组成的“红色走访队”发挥“同身份、同经历”优势,用“老兵话家常”的方式倾听诉求,保险、公益组织同步加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尊崇”的良好生态。

基层响应“快步赶”,直达服务末梢

以村(社区)为单元,组建“村社干部+网格员+志愿者”四级服务小分队,带着“三个一”下沉一线。一本动态台账(记录退役军人家庭情况、诉求)、一套工具包(含政策手册、慰问物资)、一张连心卡(印属地服务站联系方式)。对独居退役军人每周上门探望,对有诉求的现场登记、即时反馈,对生活困难的协助办理帮扶手续,真正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打通关爱服务“最后一公里”。

“三化精准”破题,激活退役军人尊崇体验

跳出“送钱送物”的传统慰问模式,泸州以“精准化、多元化、融合化”为核心,推动关爱服务从“普惠式”向“定制化”升级、从“物质关怀”向“物质+精神”双重赋能转变,让尊崇感看得见、摸得着。

精准画像“底数清”,实现“一户一策”

依托大数据技术,整合人社、民政、医保等部门数据,建立涵盖14.6万名对象的“退役军人数字档案”,详细记录年龄、家庭状况、就业情况、健康需求等信息。对在外务工的退役军人,通过15个异地服务站开展“云端走访”,线上推送政策、对接家乡岗位;对3533名困难对象,纳入动态帮扶数据库,针对“失业”“患病”“残疾”等不同困境,制定“一户一方案”——为失业退役军人对接培训岗位,为患病退役军人协调医疗救助,为残疾退役军人提供无障碍设施改造,确保帮扶精准到“痛点”、服务暖到“心坎”。

多元融合“内涵足”,丰富服务场景

推动走访慰问与红色教育、区域协作、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打造120余场特色活动。纳溪区组织退役军人走进“兵支书”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听“兵支书”讲“从军营到田间”的创业故事,激发返乡创业热情;合江县邀请退休老兵加入“村级矛盾调解队”,凭借威望高、群众信任的优势,成功化解邻里纠纷30余起;泸县联合重庆市永川区、江津区开展“川渝老兵跨省联谊”,组织两地退役军人共忆军旅岁月、共话发展机遇,推动川渝双拥工作协同联动。

暖心套餐“体验优”,传递尊崇温度

精心设计“五个一”暖心包,让关怀更有质感。一封手写慰问信,传递党委政府的真情实感;一次免费体检(或健康咨询),守护退役军人身体健康;一场小型座谈会,面对面倾听心声、解答困惑;一份政策明白纸,用“大白话”解读优抚、就业、医疗等核心政策;一张连心卡,确保退役军人有诉求“随时能找到人、办得了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关怀,让退役军人切实感受到“退役不褪色、尊崇永在线”。

“三项举措”固本,筑牢双拥工作根基

坚持“解困与引领并重、当下与长远结合”,泸州从精准纾困、精神引领、机制创新三个维度发力,推动退役军人关爱服务从“节日式慰问”向“常态化保障”转变,确保工作可持续、有实效。

精准纾困“解民忧”,破解急难愁盼

整合退役军人关爱帮扶基金、社会捐赠资金,建立“应急帮扶快速通道”。为137名遭遇突发疾病、意外事故的困难退役军人提供临时救助,最快24小时内完成资金拨付;针对低保、特困退役军人医疗保障需求,联合保险公司赠送总保额360万元的防癌保险,简化理赔流程,实现“出险即报案、资料线上传、理赔快到账”。

精神引领“聚民心”,传承红色血脉

深入开展“了不起的退役军人”主题宣传,通过泸州日报、泸州电视台等市级媒体连载20期先进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尊重老兵”的浓厚氛围。同时,组织482场“军旅故事分享会”“红色电影展播”“重走长征路”活动,邀请老战士走进校园、社区、企业,用亲身经历讲述战斗历史,引导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血脉在代际间永续传递。

机制创新“谋长远”,推动常态长效

深化“数字+服务”融合,升级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平台,实现“线上诉求提交—线下快速响应”无缝衔接。完善川渝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退役军人就业信息共享、关爱服务联动,让川渝两地退役军人“异地办事更方便”;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建立“企业+退役军人”合作清单,鼓励企业设立“退役军人优先岗位”,引导社会组织成立退役军人关爱基金,让退役军人工作既接“地气”(贴近基层需求),又有“高度”(契合国家双拥工作要求)。

泸州的实践充分证明,退役军人关爱服务不是“一次性慰问”,而是“长期的暖心工程”。下一步,泸州将持续打磨“四位一体”组织体系,优化“三化精准”服务模式,完善“三项长效”机制,以“双拥匠心”织密军民连心网,让“酒城双拥”品牌更亮、成色更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