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烈士褒扬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回应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中“弘扬英烈精神”的核心诉求,成都市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打破英烈宣传“形式单一、传播局限”的困境,创新推出沉浸式戏剧《吾辈・无畏》,通过空间重构、体验升级、馆校共建三维举措,有效扩大英烈精神传播力、感染力,成为践行退役军人期盼的具体实践。
突破空间局限,让英烈故事“活起来”。在场景运用上,实现从“静态展陈”到“动态剧场”的空间创新。以“展陈即舞台、文物即道具、历史即现场”的创新设计,打造街头、刑场、监狱等沉浸式场景,配合硝烟、警报声等声光电技术还原历史现场感。同时将烈士家书、刊物等烈士遗物打造成为剧情线索,实现“文物、剧情、技术”的创新融合设计,使“静态展品”转化为“活态叙事”,观众在移步换景中“亲历”历史,让退役军人和社会公众更直观感受英烈事迹,增强对英烈精神的认同感。
创新体验模式,让英烈精神“传下去”。在观众体验方面,完成从“被动观看”到“互动参与”的角色重构。通过剧情设计赋予观众“历史亲历者”身份,引导其参与在“时空之门”中集体呐喊互动,在“信仰之路”中感受革命先驱办报艰辛,在“雄起之志”中见证潜伏敌后的险象环生,近距离感悟革命先驱的信仰力量。观看角色的转变,使社会公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对英烈精神的理解,激发传承红色基因的内生动力,实现英烈精神从“认知”到“认同”的升华。
深化馆校共建,让英烈宣传“广起来”。在传播模式上,实现从“单一宣传”到“共创传播”的转变。本剧是成都市烈保中心深化“馆校共建”的成果典范,联合高校发挥其在编导、表演领域的专业优势,共同挖掘烈士事迹,深耕党史资源,将史料考据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确保剧情既尊重历史又具感染力。同时,首演邀请退役军人代表、党史专家及高校师生观演,反响热烈,形成示范效应,后续将借助社交媒体加强推广,推动英烈宣传从“小圈层”走向“大社会”。
据统计,活动开展3个月来,成都市烈士纪念馆参观量显著增长,退役军人对英烈精神传播的满意度持续提升。下一步,中心将持续深化创新,联合更多高校和平台创作英烈文化作品,将纪念馆打造成退役军人缅怀英烈、传承精神的 “红色阵地”,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课堂”,以实际行动回应退役军人期盼,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