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章(1893—1938),四川省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人。1935年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41军122师师长。1937年,王铭章带领所部川军出川抗战,战功卓著。1938年2月,为了给中国军队集结台儿庄争取时间,王铭章率部坚守滕县,与士兵一起英勇杀敌,奋力阻挡日军四日,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王铭章于1893年农历5月21日出生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泰兴镇,早年参加保路运动和讨伐袁世凯战争。
在王铭章参与的诸多战役中,抗日战争初期的藤县保卫战,是台儿庄大捷最光辉的序幕,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悲壮的战役之一。
“男儿立志出乡关,不灭倭奴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处处是青山”。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一响,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的步伐,民族存亡处于严重关头。长期卷入内战漩涡的王铭章坚决拥护抗战救国、“枪口一致对外”的革命主张,请缨出川杀敌报国。1937年9月6日,在德阳誓师大会上,他面对整装待发的将士,心生感慨,一吐多年郁积在胸的苦闷:“我王铭章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就是壮烈牺牲。今天我们奉命出川抗日,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是为了民族的生存而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1938年初,王铭章被任命为41军前方总指挥,率部参加徐州会战,奉命驻守滕县狙击日军。3月14日,藤县保卫战就此开战,日本出动精锐部队对滕县发起猛烈的进攻。而王铭章收到命令,要他死守县城,等待援军的到来。面对敌人的猛烈轰炸,守军只能躲避在掩体后面。在战士们的顽强抵抗下,日军一波又一波地被打退,可是日军不仅不放弃,而且还展开了更加猛烈的攻击。就这样,守军抵挡了日军两天两夜的进攻,让本就势单力薄的守军更加损失惨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铭章见援军无望,给孙震一电,表示:“决心死拼,以报国家。”日军占领南城墙和突入东关之后,王铭章毫无惧色,巍然雄立于县城十字街口指挥督战。他紧握手枪,忿声怒吼:“兄弟们!我们要坚持到最后一分钟,要拼到最后一滴血!”遂逐街逐巷与敌人争夺。下午5时,王铭章及少数随从已无法在市街内存身,乃从西北角登上城墙,继续与敌周旋,不幸被敌侧射枪弹洞穿腹部。他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临危不惧、临难不苟的豪迈誓言。滕县城破之后,王铭章部官兵除极少数冲出重围归队外,城中残部都战至最后,以手榴弹自戕,竟无一人被俘投降!
“牺牲是一个强大国家和优秀民族不可缺少的血性根脉,崇尚英雄则是一个民族崛起必须拥有的价值取向与自强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来源:(《新都英烈》P29—P37)
成都市新都区退役军人事务局